全部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金兰:与柳琴戏的一生情缘

来源:琅琊新闻网

作者:

2023-09-07 16:32:09

她6岁学艺,8岁登台演出,19岁时就唱响鲁南苏北;柳琴悠悠,余音绕梁,她以“声”唱“情”、以“腔”表“情”形成张氏唱腔独特风格;1960年上海唱片社专题为她灌制唱片;她一生与柳琴戏结缘,被称为柳琴戏“北派掌门人”,是临沂唯一一位柳琴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就是张金兰,“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两毛钱”的佳话在鲁南苏北一带至今仍广为流传。

8月31日,96岁的张金兰与世长辞。近日,记者采访了张金兰生前亲人旧友,一同走进老一辈著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张金兰的戏剧世界,感受她与柳琴戏的一生情缘。

附:张金兰的一生成就

张金兰擅长青衣、花旦,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众多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特点,不仅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让她在柳琴戏的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让她与柳琴戏结下一生情缘。

1953年,张金兰加入临沂柳琴剧团,1959年担任剧团业务团长。

1954年,在山东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上,她凭借《闹书房》一剧荣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在山东省戏曲观摩会演中,以《休丁香》中的出色表演,荣获演员一等奖。

1960年,上海唱片社专题为张金兰灌制了《王三姐剜菜》《王二英思夫》《丝鸾记》《父女顶嘴》《状元打更》《喝面叶》《秦香莲》《三击掌》等脍炙人口的唱片,使其登上了个人艺术生涯的顶峰。

2006年,《中国戏剧》杂志以《“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两毛钱”——访拉魂腔表演艺术家张金兰》为题,对其作了专题报道。

2006年,柳琴戏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张金兰被山东省政府审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9年,张金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张金兰2016年被临沂市授予“沂蒙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2018年获得“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终身成就奖”。

《王二英思夫》剧照

“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两毛钱”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流传于苏鲁豫皖四省的接壤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讨生活的说唱艺术发展而来,后来根据其伴奏所使用的特殊的乐器柳叶琴而更名为柳琴戏。它的唱腔别致,地方特色鲜明,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1928年,张金兰出生在有“柳琴窝”之称的郯城。整个童年,张金兰跟着父亲走街串巷赶集占场,摆凳子、围场子,挂大小锣,敲锣震场,戏场上的活计样样不在话下。她6岁学艺,8岁登台演出,19岁时就灵活掌握了柳琴戏的传统剧目,担当剧中的主要角色,风靡郯城、新沂、徐州一带。年轻的张金兰凭借自己扎实的表演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一部《刘金定下南唐》唱响了整个徐州城。当时,在舞台上,张金兰披红挂彩,神采奕奕地化身为传奇女子刘金定。张金兰利用唱腔中的声腔变化和肢体语言,将刘金定犹豫不决、局促不安的微妙心理变化拿捏得传神到位。

她的演唱华美俏丽、字正腔圆、说唱相融、变化自如,并融汇南北唱腔,在唱腔中融入真情实感,慢慢开始了以“声”唱“情”,以“腔”表“情”的唱腔风格转变,具有“张氏”唱腔特色的个人风格开始逐步形成,被誉为柳琴戏的“北大门”(北派柳琴戏的掌门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金兰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观看柳琴戏狂潮。老百姓以流传一时的“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两毛钱”的俗语和“吃住在剧院过戏瘾”的近似癫狂方式,赋予了张金兰柳琴戏表演艺术的最高褒奖和最诚挚的赞美。

“张氏”柳琴戏声腔艺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张金兰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注重说与唱的表达,恰当使用花腔曲调,将唱腔念白和当地生活习俗结合起来,使人物刻画立体饱满,恰到好处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她表演的柳琴戏,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小姐丫鬟,从唱词、动作到曲调韵味,都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活脱脱就是老百姓自己生活的画面。

比如张金兰的柳琴戏代表作《王二英思夫》,表现王二英想念丈夫,不仅是通过唱来表达,唱的同时做动作,这种以把握剧中人物为首要,用真情实感去体现人物情感,以情带气,以气带声,在虚虚实实、快慢交错、张弛有度中展现出来的情绪情感,极大地打动了听众,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创立出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张氏”柳琴戏声腔艺术。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京剧和评剧就把《铡美案》《秦香莲》搬上了银幕,秦香莲这一艺术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张金兰饰演的《秦香莲》,以其特有的演唱风格、深厚艺术功力和“拉魂腔”浓郁的乡土气息,根据剧中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复杂的心理感情,采用了柳琴戏中的“悲腔”“哭皮”“垛板”等曲调,以词意行唱腔,边说边唱,使人听来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依然独得柳琴戏流行地区广大观众的喜爱。

犹如火种让柳琴戏在沂蒙大地上生根发芽

2018年,郯城县筹建了以张金兰为主题内容的柳琴戏陈列馆和金兰剧场大舞台,现在该地已成为“柳琴戏之乡”和“柳琴戏传承保护基地”。

张金兰的儿媳、临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原副主任刘桂红说:“因为婆婆是著名的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对于柳琴戏的传承,我心里总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觉得如果柳琴戏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毁掉的话,我就成了‘罪人’。”

如今,作为柳琴戏舞台表演艺术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刘桂红从繁忙的演出和教习工作中,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张金兰的唱腔上。她希望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让婆婆独具特色、极富地方文化色彩的“张氏柳琴戏唱腔”得到更好传承。

在张金兰去世后,一位不愿具名的戏迷辗转将一段话发给了刘桂红:“张金兰老师出生在贫苦家庭,凭借着对柳琴戏的喜爱和对艺术的孜孜追求硬是把民间的肘鼓子戏发展创建成著名的柳琴戏。正是有了您,柳琴戏才在沂蒙大地上生根发芽!您就是那坚强的火种,如今您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柳琴戏遍地开花,春色满园,您应该含笑九泉,不留遗憾!”

临沂当地知名的一档电视栏目在专访张金兰时有这样的评价:“一种发源于临沂的地方戏,婉转悠扬,令人痴迷;一个自幼与柳琴戏结缘的人,一生融进戏中的悲欢离合;柳琴悠悠,余音绕梁,花腔乡韵让她红遍鲁南苏北;台上,一颦一笑,她让人柔肠百转;台下,起起落落,她饱尝人生酸甜。”

张金兰,一生与柳琴戏结缘,相互成就,无怨无悔。如今,斯人已去,欣慰的是,魂腔依旧婉转,柳琴依旧清响。

记者 张晓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9-8025117,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9-8025117,诚邀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70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8567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